
2月14日,記者來到天元區銀苑小區,感覺走進了一個熟人社會。居民與網格員、物管人員,居民之間遇到,總是熱情打招呼,或停下腳步攀談。其實,這里已有14年居民自治的經驗,運轉順利,小區儼然已成為一個大家庭。
?銀苑小區:居民自治14年小區氛圍和諧友愛
80歲的居民何阿姨,退休后隨兒子一家遷到天元區。一開始她也想念老家的舊友同事,但漸漸的,她融入銀苑小區鄰里間的和睦氛圍,淡忘了身在異鄉的孤獨。有一次,何阿姨骨折住進醫院,鄰里間傳開后,大家分批次前往醫院探望,讓她感受到小區大家庭的溫暖。
把何阿姨住院的信息告訴大家的,是銀苑小區物管人員肖維松,他認為,“很多人被幫助后,也想感謝、幫助別人,好的環境人人都希望它更好。”他總是聯絡熱心居民一起想辦法,在居民心中,他不僅是“管家代表”,也是“移動宣傳欄”。有身患癌癥的居民經濟困難,或者誰家的小孩去大城市治病,肖維松組織鄰居為他們捐款;70多歲的居民劉新霽因照顧癱瘓的丈夫,家庭困難,她回憶說:“有一次我老伴病發了,必須住院去,但兒子的婚期臨近,我老兩口急壞了,結果肖師傅和鄰居們都來我家,幫我家籌備婚禮,包喜糖、布置新房、接親發車事項這些,直到婚禮順利完成。”
銀苑小區居民自治14年以來,得到業主們的充分認可,小區每年的物管費繳納率在98%以上。社區網格員易洋告訴我們:“小區業委會成員嚴格自律,帶頭遵守小區的規章制度和管理,堅持小區事務公開透明,最令居民滿意的,還是這里形成了溫情和諧的居住氛圍,這也跟業委會聘用老肖這類有耐心、有方法的物管人員,積極挖掘熱心群眾的做法有關。”
2022年春節,肖維松在銀苑小區門崗度過了他在這里的第14個春節。煙花燃放是否安全、誰家停電、有困難、有矛盾、停車不便……住在8樓的居民家中停電,一個電話找到老肖,即使是睡夢中,他也爬起來幫對方去拉電閘,涉及居民的“關鍵小事”,大家已經習慣有事找老肖。鄰里間良好的氛圍已經形成,碰到棘手的小區事務,熱心居民和物管人員、網格員一起,上門做工作,為鄰里間化解矛盾,小區里6棟住宅14個單元,在業主們的齊心努力下,已安裝13臺電梯,最后一個單元的電梯安裝工程將在今年啟動。
嵩源小區:自治至今,居民物管繳納費達100%
基層社區治理水平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的切身幸福感,我區一些老舊小區為破解治理之困,邁出了居民自治自管的步伐,并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小區的成功運營經驗。
和銀苑小區一樣,小湖塘社區嵩源小區也是無物業居民自治小區。小區7棟樓房有3棟是某單位住房,另外4棟因為無規范管理,之前一直存在道路狹窄不平、墻體老化破舊、車輛亂停亂放等頑疾。
2018年老舊小區提質改造后,坑坑洼洼的路變成了干凈的水泥路,小區也正式啟動業主自治。如今,雜亂無章的小區樓道變得寬敞整潔、路燈亮了、監控也有了,居民住得舒心不少。
門衛龍愛群說,業委會接手后,每個月把小區的開支列表張貼在大門入口的宣傳欄處:“以前收物管費要跑好幾趟才收得到,現在在微信發個通知,大家都進出大門時讓我代收了。”近兩年,該小區的物管費繳費率達100%,小區網格員劉真說起小區的變化,用“脫胎換骨”來形容,以前小區許多日常維護工作都無法開展,居民遇到排水管堵塞、屋頂漏水、路燈損壞等“關鍵小事”都無法解決,如今,業委會組織居民協商討論形成最佳解決方案,并及時執行,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和信任,小區治理得井井有條,居民滿意度逐漸提高。
責編:譚舒文
初審:譚舒文 二審:李毅哲 終審:于芳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